.jpg)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作者:梁羽生 一般人把俚俗的詩稱為“
打油詩”
,何以稱為“
打油”
呢?原來唐朝有個叫張打油,喜歡寫淺俗的詩,曾有《詠雪》詩云: 江山一籠統(tǒng),井上黑窟窿。
黃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腫。
“
籠統(tǒng)”
是當(dāng)時俗語,狀“
模糊”
之貌。首句寫大雪覆蓋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,人看雪景,視野模糊,在白茫茫一片之中,只見井口開了一個“
黑窟窿”
。江山極大,井口極小,首行兩句,以江山之白對照井口之黑,看似“
荒謬”
,對照卻極鮮明。三四兩句寫黃狗與白狗在下雪時候的變化,更是具體生動,別饒“
奇趣”
。這首詩雖然沒有謝家的才子才女(謝朗、謝道蘊)的詠雪名句——“
撒鹽空中差可擬”“
未若柳絮因風(fēng)起”
那么雅麗,卻更為凡夫俗子所樂道。這首詩流傳下來,打油詩遂因此得名了。許多人認(rèn)為“
打油詩”
難登大雅之堂,沒有藝術(shù)價值。其實是不能一概而論的。試以一首人所熟知的打油詩為例,說說它的“
藝術(shù)價值”
。
生平不見詩人面,一見詩人丈八長。
不是詩人長丈八,如何放屁在高墻?
這首詩是嘲笑那些亂去題壁的狗屁詩人的。第一句閑閑道來,似乎平平無奇,但已寓有挖苦“詩人”的伏筆。第二句就奇峰突起了,怎的詩人會有“丈八長”呢?令你非追下文不可,三四兩句自問自答,層層推進。結(jié)句